(1)根据液晶的形成条件,可将液晶分为热致型,溶致型。热致型液晶是在一定温度区间,即在Tc(由晶态转入液晶态的温度)和Ti(由液晶态转入无序液体的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内形成液晶态;溶致型液晶则是利用合适的溶剂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当此浓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才显示液晶的性质。
(2)根据液晶态的结构,可将液晶又分为三类:向列型液晶、近晶型液晶、胆甾型液晶。向列型液晶具有一维远程取向有序,其棒状分子大致保持相互平行排列,但分子重心分布完全无序;近晶型分子呈二维有序结构,棒状分子互相排列成平行的层状结构,分子长轴垂直于层片平面,分子可在本层内活动,但不能来往于各层之间;胆甾型液晶是分子依靠端基的相互作用彼此平行排列成层状结构,分子的长轴与层平面平行,而相邻两层之间分子长轴的取向依次规则的扭转一定的角度,层层累加形成螺旋面结构。
(3)按照液晶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可将液晶分为小分子液晶和高分子液晶。当然,高分子与小分子并没有十分确切的数值界限,如果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更细致的次序应为:小分子、齐聚物、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和高分子。按照Staudinge的经典说法,原子数目大于1000的线型分子常可划入高分子的行列。在高分子液晶中,如按照液晶高分子链的结构特征,尤其是介晶基团的分布及主链的柔性,又可以分为主链液晶高分子和侧链液晶高分子。介晶基团位于液晶高分子主链上的称为主链液晶高分子,位于液晶高分子侧链上则称为侧链液晶高分子,有的液晶高分子主链和侧链均具有介晶基团。如果将介晶单元用反应性官能团封端,可制得功能性液晶小分子,根据其封端官能团的结构,又可分为液晶环氧、液晶双马来酰亚胺、液晶氰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