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科用胶粘剂的历史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1940年,首次用于齿科修补手术的高分子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种齿科修复粘合剂的硬度与粘结力均不够高,所以很快被淘汰。1965年出现了以多官能度甲基丙烯酸酯为基料,无机粉末为填料的复合粘合剂,性能大大提高。至今仍在齿科修复中广泛应用。齿科粘合剂在口腔中使用,条件比较苛刻,主要原因是:大量水分存在;牙齿表面性质的复杂性;温度变化;机械应力等,因此牙齿的粘结与修补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虽然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研制出大量的产品,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传统的粘固剂属于无机材料,俗称水门汀,例如磷酸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种粘固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粉剂,另一部分为液剂,使用时进行混合。
这种粘固剂无毒、无刺激,但对牙釉质粘合力差,主要靠机械嵌合力作用定位。它的最大缺点是固化后的粘固剂会慢慢溶解在唾液或水中,寿命较短。
为了克服这种粘固剂的缺陷,人们对磷酸锌粘固剂进行了改性,开发出羧基化粘固剂,使用时以1.4~1.5g粉剂对1g液剂混合。在固化过程中,液剂中的羧基与粉剂中氧化锌的Zn2+螯合形成交联结构,生成难溶于水的有机盐。同时,羧基还能与牙质中的Ca2+螯合,故粘结力大大提高。在羧基化粘固剂中加入单宁氟化锌合剂,不仅能提高力学性能,而且对牙齿具有抑制龋蚀的效果。合成树脂在牙科的临床应用较多,主要承担机械力的作用,多属于含活性双键的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最早用于齿科胶粘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由于粘结效果不好而淘汰。20世纪70年代后,开发了许多种聚甲基丙烯酸酯的齿科胶粘剂,性能越来越完善。代表性的产品有:中林等人合成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3萘氧丙基酯(HNPM)和甲基丙烯酸乙氧基烷基磷酸酯(RhenylP),鲍恩(R.Bowen)发明的双酚A双(3甲基丙烯酰氧基2羟丙基)醚(BisGMA)。这些物质的分子中既有亲水基又有疏水基,因此粘结性能优良,可用作补牙复合充填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