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realbond.net的胶粘专家认为粘接工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下方面
(1)表面清洁度的影响
被粘表面进行溶剂脱脂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对于不同性质的被粘物要选用合适的溶剂,用量要适当控制,因为都是易挥发的溶剂,用量不宜过大。不然溶剂挥发之后被粘物表面温度降低过甚。会使空气中水分凝聚表面,致使胶粘剂湿润困难,牯接后容易出现界面破坏,使粘接强度大为降低。溶剂要清洁,不含杂质和污染物,使用时需要注意。脱脂溶剂最好是试剂级的,一般的工业品含有水分和杂质,特别是不能用汽车汽油清洗被粘表面。
(2)表面粗糙程度
一般来说被粘表面适当地粗化能够增大粘接面积,对提高粘接强度是有利的。因此。在粘接之前表面都要进行打磨和喷砂。但是应当明确,表面不是越粗糙越好。过度的粗糙反而有害无益,由于表面凸凹过甚,界面接触不良.易形成缺陷会使粘接强度下降,尤其是对流动性差的胶粘剂更为严重,所以粗糙度也与胶粘剂的流动性有关。流动陛好,表面可稍粗糙些,但对a一氰基丙烯酸酯胶例外。
(3)被粘物的表面性质
不同材料的被粘物,其表面性质和状态是不同的·有 的易粘.有的难粘,有的粘接强度低,有的粘接强度高.例如用同种胶粘剂粘接不同的金属,其粘接强度差异是很大的,粘接强度的一般规律是钢>铝>锌>铸铁>铜>银>金>锡>铅。
(4)被粘表面的温度
适当地提高被粘表面的温度,对提高涂胶后的流动性与湿润、渗透性都是有益的,但对不同类型的胶粘剂所要求的表面温度亦有差异。反应型胶牯剂,如使用环氧胶粘剂、酚醛胶粘剂,被粘物表面可预热到30~40℃,特别是在低温季节这种预热尤其显得重要,不然由于湿润困难,容易脱胶。含有易挥发性溶剂的胶粘剂表面温度不宜超过25℃,因为温度提高了胶液中溶剂急速挥发,聚合物立刻结晶或凝聚,妨碍表面的湿润.破坏了粘接的基本条件,从而造成粘接困难。(5)胶层的厚度
胶层厚度对粘接质量有显著的影响,有些人误认为胶层越厚,粘接强度越高,于是就多涂胶,其实恰恰相反,大多数胶粘剂的粘接强度都随胶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例如环氧型胶粘剂,当胶层厚度为0 06nlm时剪切强度为36.OMPa;O.20mm时为33.7MPa;O.40mm时为251MPa。这是因为薄的胶层,需要更大的应力才能变形,不易产生流动和蠕变,界面上的内应力也小,产生气fL和缺陷的几率较小。当然胶层过薄,容易缺胶,胶层不连续,也会降低强度和刚度,因此在保证不缺胶的前提下,胶层厚度尽量薄些为好,通常可以得到最大的粘接强度和剐度。一般有机胶的厚度以0.05~0 15mm为宜,不超过0.25mm;无机胶的厚度控制在0.1~0.2mm。
(6)踪置温度和时间
溶剂型胶粘剂涂胶后都需晾置,以挥发溶剂,增加粘性。假如涂胶后不经晾置,立刻叠合,是不会粘住的;若是晾置不充分,则会产生气孔,使粘接强度下降;但如果晾置过度,粘性消失,也不会粘合,含有低沸点溶剂的胶粘剂,只需室温下晾置即可,含有高沸点溶剂,或要在高温固化的胶粘剂,除了室温晾置一段时间,再高温干燥。否则,表面结成硬皮,内部溶剂难以挥发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晾置时问与温度和被粘物种类有关,温度高,时问就短;反之亦然。对于致密被粘物,晾置时间长一些;多孔被粘物晾置时问可短些,因为溶剂还有可能继续挥发。
(7)固化温度
温度对粘接强度影响很大,粘接强度随着固化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固化温度提高,不仅粘接强度增大,而且固化时间缩短。温度低了,会欠固化或不固化,不能得到较高的粘接强度。固化温度高有益于提高粘接强度,但也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出现过固化,胶层变脆,导致粘接强度大幅度降低。加热时升温速度也影响粘接强度.需要控制不宜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