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之后,就要进行调胶配胶,对于单组分胶粘剂,一般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但是一些相容性差,填料多,存放时间长的胶粘剂会沉淀或分层,在使用之前必须要混合均匀。若是溶剂型胶粘剂因溶剂挥发粘度变大,还得用适当的溶剂稀释。
对于双组分或多组分胶粘剂,必须在使用前按规定的比例严格称取。因为固化剂(交联剂)用量不够,则胶层固化不完全;固化剂用量太大,又会使胶层的综合性能变差。所以,一般称取各组分时,相对误差最好不要超过2%一5%,以保证较好的粘接性能。每次配胶量的多少,根据不同胶的适用期.季节、环境温度、施工条件和实际用量大小决定。做到随用随配,尤其是室温快速固化胶粘剂,一次配制量过多,放热量大.容易过早凝胶,影响涂胶。也会造成浪费。
调胶时各组分搅拌均匀非常重要。例如双组分环氧胶若是固化剂分散不均匀,就会严重损害粘接性能,不是固化不完全,就是局部发粘发泡。称取时还应当注意,从各组分取胶的工具不能混用,调胶的工具也不能接触盛胶容器中未用的各组分。以防失效变质。
配胶的容器和工具最好在购胶时配套购置,若买不到配套器具时。可选用玻璃、陶瓷、金属的干净容器,搅拌工具可用玻璃棒、金属棒代替。但应当注意这些器具中不能有油污、水或其它污染物,使用前最好用溶剂清洗干净。
配胶的场所宜明亮干燥,灰尘尽量少,对于有毒性的胶,应在通风厨中配制。配胶原则上应专人负责,应有适当的技术监督,从而保证获得优质的胶粘剂。同胶粘剂的保管一样,胶粘剂的配制应严格按照胶粘剂研究、生产单位规定的配制程序进行。所谓涂敷就是以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将胶粘剂涂布在被牯物表面。涂敷操作正确与否,对粘接质量有很大影响。胶粘剂涂布的难易与其粘度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对于无溶剂胶粘剂如果本身粘度太大,或因温度低变得粘稠,而造成涂布困难,可将被粘物表面用电吹风预热至40—50℃,当被粘物尺寸较大时,也可用氧一乙炔火焰加热,使涂布后的胶粘剂粘度降低,易于浸润被粘表面,如果是溶剂型胶粘剂粘度过大,可用相应的溶剂进行稀释,再进行涂布,有利于浸润。被粘物表面容易吸附空气,为了防止包裹空气而使胶层中形成气泡或气孔,涂胶应朝一个方向移动,涂胶速度不能太快,以利于空气排出。一般两个被粘物表面都要涂胶。涂胶的遍数因胶粘剂和被粘物的性质不同而异,一般涂上一遍胶即可,而多数的溶剂型胶粘剂和多孔被粘物,需要涂胶2—3遍。对于多遍涂胶,一定要在头遍胶溶剂基本挥发后才能进行下遍涂胶,不可操之过急。涂胶量的大小与被粘物的种类和胶粘剂的品种有关,对于零件磨损或划伤的修复,一般胶层要涂到尺寸要求并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对于结构粘接,在胶层完全浸润被粘物表面的情况下,越薄越好。因为胶层越薄,缺陷越少、变形小、收缩小、内应力小、粘接强度也越高。胶层宜薄勿厚,胶层过厚,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结构粘接时,在保证不缺胶原则前提下,胶层尽量薄些为好。一般认为胶层厚度控制在O 08—0 15mm为宜。
涂敷方法因胶粘剂的形态不同而异,对于液态、糊状或膏状胶粘剂可刷涂、喷涂、浸涂、注人、漏涂、滚涂、刮涂等方法。
1刷涂法
刷涂法是用各种尺寸的中等硬度的毛刷将胶粘剂沿一个方向涂于被粘接件的待粘涂面上。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无需特殊设备,能适用于各种复杂零件的粘接。缺点是胶层厚度难控制,常出现涂刷不匀和产生斑痕现象,生产效率低,手工劳动强度大。为了提高生产率和质量,研制出了一种“空心刷”或“流胶刷”(见图)。这种刷子装有空心导管,胶液在重力或压力下,从管中供给刷子。图1—8所示是最简单的一种,将空心导管固定在刷柄一侧,刷柄上装有流量阀,以控制胶液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