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问题
1.1球磨机的产量问题
通常来说,提高球磨机产量的直接途径有3种:
1. 磨机前加置细碎机;
2. 改进粉磨系统,提高粉磨效率;
3. 加置高效选粉机。
上述3种方法,任何1种都可以大幅度提高球磨机的产量。当然,如果工厂条件许可的话,上述3种方法配套使用,效果最为理想,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粉磨系统设计的大趋势。三者的关系:磨前细碎是前提,磨后选粉是保证,磨内改造是根本。磨前细碎使得入磨物料粒度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粉磨系统的负荷;选粉效率的提高,最直接的效益就是成品细粉最大限度地被及时选出,减少水泥成品回粉率,降低磨机负荷;而磨内改造,也就是粉磨系统的改进,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入磨物料粒度降低了、选粉效率提高了,如果粉磨系统效率较低,影响的不仅仅是磨机的产量,更影响水泥的质量。
1.2水泥的质量问题
水泥的质量,单从粉磨工艺来说,与磨前破碎和选粉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我国水泥质量的检验指标一般有2个:水泥筛余值和比表面积。但近年来国际上的水泥质量检验指标则是水泥颗粒级配,而且,这一指标比水泥筛余值和比表面积更能反映水泥质量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已经引起我国水泥工作者的相当重视。一般说,水泥颗粒中,小于3μm的颗粒水化较快,不利于水泥的长期强度,建议不超过10%;大于65μm的颗粒基本无活性,最好没有;16-24μm的颗粒活性最高。有的水泥厂在生产中添加石灰石。石灰石是没有活性的,纯粹是一种填充料,但却可以改善水泥成品的颗粒级配。
实施水泥新标准以后,水泥筛余值这个指标的实际操作意义已经不大。新标准中对于比表面积更重视一些,而针对水泥颗粒级配则尚无具体要求。
二、我们的任务
实施新标准的意义就是必须大幅度提高水泥成品质量,更进一步的意义是加快淘汰落后、促进市场竞争、同国际水泥标准接轨,为我国加入WTO后水泥行业融入国际市场作准备。这样一来,我国的水泥厂,尤其是中小水泥厂如何提高水泥的产量和质量,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提高水泥产量和质量的途径还有很多,如调整原燃材料和配料方案,改变烧成工艺,加强设备管理等等。、但目前许多水泥厂,尤其是中小水泥厂,在新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尚处于仓促应对阶段,大都简单地采用降低水泥成品筛余值或提高熟料含量来硬性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由此显而易见的后果是成本的上升和磨机产量的下降。
三、提高球磨机产量和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粉磨工艺流程
不考虑磨前细碎,那么粉磨工艺流程有两种:开流与圈流。在同等条件下,圈流产量比开流高约20-35%。圈流产品,其颗粒分布比较均匀,调整水泥等级也比较方便;而开流磨的出磨物料即是成品,产品的颗粒组成分布较分散,存在过粉磨现象,影响水泥的质量和产量。
1.有些人认为,开流水泥的质量比圈流好,强度也高,所以就把圈流磨改成开流磨――――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有失偏颇:当生产老标准325号水泥时,水泥颗粒较粗,R0.08为6%-8%甚至更粗一些,很少有细粉;而开流磨存在较多细粉甚至过细粉,“无意中”使得水泥成品的颗粒组成分散分布,从而看上去好旬开流水泥的质量比圈流的要好。实施新标准后,由于圈流磨水泥也要求磨得很细,细粉增多了,这种现象也就自然消失了。事实上,开流磨的水泥颗粒分布均匀系数一般为0.8-0.9,有的甚至更低,仅为0.7,其颗粒分布很宽,水泥的3d强度可能较高,但后期强度和水化率都较低,改变均匀性系数和水泥质量也比较困难。其中的细粉需水量大增会很快水化;而超过65μm的颗粒不会水化,对混凝土的强度不起作用。所以,我们建议有条件的水泥厂最好采用圈流工艺生产,圈流磨水泥颗粒分布均匀系数可达1.0,相对来说窄很多,混凝土质量更好二些。